參加工作以來,換過幾次工作,目前就職于本地一家熱力企業,公司主要是做集中熱水供暖。規模不能算小,但是也說不上特別大,性質屬于私營,這是重點。

私營企業,對于能耗的關注,其實是高于絕大多數國營企業的。公司性質在這放著,使得所謂的這些管理人員,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,在民生供暖質量和經營利潤之間達到平衡。
所以公司時時刻刻在保證用戶室內溫度的前提下,盡可能地節約能源消耗。目前主要的能源消耗包括,煤炭,水,電以及部分的燃氣。
沒進過供暖公司的人,可能不了解這個系統。集中供熱,一般情況下,有專門生產熱水的鍋爐,產生高溫熱水,通過一級管網,進入小區的換熱站,在換熱站內與二級管網的水進行換熱,二級管網相對安全的低溫熱水進入室內暖氣片或者地暖系統中,散入室內,從而保持室內相對恒定的溫度。

能耗管理,其實是個削峰填谷,殺富濟貧的過程,既不能讓部分用戶室內過熱, 也不能讓部分用戶室內太冷。
然而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殘酷,管網平衡過程,是個動態平衡的過程,”殺富富不去,濟貧貧不離“,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能耗,有高低前后之分。

公司每天、每周、每年都在進行各種能耗指標的排名,橫向對比,豎向對比,以至于每年停暖的時候,還會根據能耗指標的情況,決定是否能夠得到一個冬天的節能運行獎金。
然而這個過程其實有個矛盾,就是公司節能的潛力不是無窮無盡的,公司能耗管理,每年都和上一年度進行對比。然而,建筑圍護結構的散熱量不會隨著人的意志而轉移。當管網之間平衡做到非常好的時候,其實繼續深究細挖,不太可能實現能耗大的節約的。

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所有小區換熱站的基礎熱指標,因為用戶入住率的變化,其實并沒有一個標準值,而且也不好通過建立模型來進行計算,籠統的根據上個年度運行情況來進行管理,有一定的經驗,但是并不完全準確。
2、熱力管網根據室外溫度變化進行調整,是個動態的過程,公司領導層面,有些個別領導看不到這其中的重要性和調試的難度,總是覺得招聘這么多人,開了這么多工資出來,心疼這個費用,工資及補貼不高,而且白班夜班的倒班,春節過年還不能回家過年,這是導致每年人員流失特別嚴重的一個原因。
3、調試系統并不完善,沒有充分的人員維護和管理,每到停暖以后,很多問題都放置腦后,開始忙乎工程施工的問題,關于運行期間的缺陷,并沒有妥善的管理和處置,以至于下一個冬天來臨,一開始供暖,各種各樣的問題接二連三的發生,非常的被動。
4、基礎數據處理的難度,隨著管網和小區的增多,不光運行的壓力隨之增大,各種各樣的統計,還有服務的難度,設備儀器儀表故障的概率,都是超過線性比例的速度往上增加。供暖范圍小的時候,人員是這些人,可能有些問題,輕而易舉就可以解決掉。但是當著管理范圍越來越多,人的效率也在越來越慢。
5、人們對于舒適度的定義逐步提高,城市管理部門以及規范規程上,明確寫著18℃供暖達標,可是對于我們大多數人,18℃并不能滿足人們對于舒適度的要求。這個溫度下,還需要穿著相對厚的保暖內衣,甚至需要外套,才能保證不冷。大多數人覺得最舒適的溫度,其實是在22-24℃以上的,這個溫度,脫掉外套,不是太冷。所以目前導致了,供暖溫度低了以后,投訴率不斷提高,只能通過提升供暖溫度來滿足用戶室內供暖需求,節能的潛力,此次也受到了較大的限制。
THE END